动态与观点
为助力法律从业者把握数据权益保护前沿动态,提升实务应对能力。2025年6月23日,由恒都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办、恒都全国涉外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数据权益的保护》专题讲座在恒都总部北京厅及上海厅会议室同步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易继明教授担任主讲,恒都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段立红律师主持,吸引众多法律同行关注参与。
一、引言:聚焦AI发展,探讨知识产权治理新挑战 易教授聚焦AI技术引发的知识产权治理新课题,指出AI发展可能冲击传统模式。数据保护、大模型作品版权、企业数据版权争议及新型 AI发明专利问题亟待解决,这些痛点为相关研究、实践与规制完善指明方向,同时助力构建适配AI发展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 。 二、数据权利保护的意义:聚焦数据权利保护,探索数字经济法治路径 易教授点明了数据之于数字经济的核心价值,在数字经济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当下,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其权利保护与合理运用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在数据保护路径层面,易教授从“积极权利建构”与“消极权益保障”两方面,梳理了对于相关权益保护的双轨思路,为不同主体的数据权益保护提供多元方案。 三、数据保护路径的多元化分析:传统体系适配难,制度创新遇多重挑战 易教授首先点明了“数据财产权”与“数据产权”的概念边界,同时聚焦数据财产权保护的基本模式,并对此展开解读。数据在传统物权体系与知识产权体系下,均难以完全适配数据财产权的保护需求。若强行在现有财产权制度中开辟独立于物权、知识产权的“第三条路”,既会对既有制度体系造成冲击,也面临较高的制度设计成本。 同时易教授提出,在传统版权模式下对数据库保护,是一种不成熟的扩张。对数据集合做创造性审查,又背离版权“创作产生”的基础理论,暴露出传统版权体系在数据保护上面临的深层逻辑冲突,直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困境。 四、数据专有权——构建积极的数据专有权,展望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易教授指出,将数据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作为新型客体规制,被视作平衡立法难度与数据特性的可行方向。尤其是数据集合分层与结构化保护的审查机制,是否引入第三方评价,或成为后续需深度探讨的实践命题。 讲座中,易继明教授结合深厚学术积淀与实务经验,围绕数据权益保护的法律框架、实践困境及创新路径展开分享。深入解读、剖析了数据权益认定、行权边界及纠纷解决机制。未来,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化数据权益保护相关法律研究与服务实践,为客户提供更精准、专业的法律支持,也为构建数据权益保护法律生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