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与观点
2025年7月16日,由恒都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从体育赛事媒体权利透视泛娱乐产业版权开发》专题讲座在恒都总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本次讲座特邀版权律师、北京斐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晓宇担任主讲,由恒都知识产权业务部律师张雨萌主持,吸引众多法律同行关注参与。
北京斐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晓宇
恒都知识产权业务部律师张雨萌主持
体育赛事媒体权利
在本次分享的开场,朱律师点明了赛事媒体权利开发所具有的显著代表性,因其汇聚了文娱产业的诸多商业开发模式。
朱律师首先阐明,体育赛事的媒体权利绝非单一版权,而是一个包含直播、点播、集锦、新闻报道、图片、短视频、音频等全媒体形态传播的综合性权利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赛事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关联赛事影响力和商业赞助价值,构成赛事两大核心收入来源。
国际通行的开发模式在于权利的精细化拆分与授权,可依据传播平台、地域范围、信号格式、时效性、内容形态等维度进行灵活组合与销售。理解其主体架构至关重要:赛事主办方(OC)作为权利源头,需依法明确权利归属;主转播商(HB)作为内容制作核心,投入巨大专业资源进行多机位拍摄与即时制作,其创造性劳动是赛事节目可能具备版权保护的关键起点;持权转播商(RHB / MRH)则是斥资获取许可并实际传播的主体,承担着回收高额成本的风险,对权利保护与清晰授权边界高度敏感。其开发逻辑与影视、综艺等泛娱乐产业本质同源,体育赛场往往是最先检验各类文娱开发模式的前沿阵地。
赛事相关版权保护
朱律师指出,体育赛事的内容尤其是实时直播信号、动图及短视频片段,面临严峻而普遍的侵权挑战,形式包括盗链、嵌套直播、GIF传播、非授权截图及越界二创等。
保护的核心前提是厘清版权归属,这依赖于主办方与主转播商之间清晰的权利归属合同约定,而非仅靠主办方章程声明。高水平制作的体育赛事直播节目,因其多机位选择、镜头调度、即时剪辑编排及导演的创造性决策,可受《著作权法》保护。赛场内拍摄图片的版权同样易生纠纷,关键在于主办方是否通过入场证件管理规则及合同明确要求拍摄者转让权利或严格限制使用范围,奥组委在证件上直接载明版权转让条款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面对海量碎片化侵权,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大规模监测与固定证据成为有效维权基础,司法实践中也通过诉前禁令及依据侵权内容数量、价值计算的高额判赔来体现权利价值。同时,需在严格保护与新闻报道需求间寻求平衡,明确合理使用规则边界。
泛娱乐产业版权开发
泛娱乐产业版权开发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朱律师表示,体育赛事媒体权利的精细化开发策略为整个泛娱乐产业的版权运营提供了成熟的借鉴框架。其核心在于对原始内容权利的深度拆分与多渠道授权,影视、综艺、演唱会乃至新兴的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均可效仿。
开发维度极为丰富,按内容形态可拆解出长视频点播权、短视频剪辑权、剧照及截图授权、音频改编权、幕后纪录片权、互动剧改编权、游戏衍生权及周边商品开发权;按传播渠道可区分影院、电视、不同在线平台、交通媒体及线下场所公播权等;按时效性可设置首播权、黄金时段播放权及点播窗口期。
创新开发模式层出不穷,如以互动剧作为电影前导、基于热播IP开发游戏周边、在沉浸式体验中整合角色扮演、专业摄影及衍生增值服务。成功的开发如同移植体育模式,本质在于通过精确界定权利边界与灵活的授权组合,最大化内容价值,其变现支柱同样依赖于内容分发许可费与商业赞助。
律师在此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是帮助客户在商业谈判中设计清晰、可操作的授权框架,精细化管理风险与对价,将体育领域验证的版权精细化运营逻辑,降维应用于校园活动乃至社区项目,开拓新的产业蓝海。
最终,清晰的版权归属与严谨灵活的合同设计,是泛娱乐产业版权价值释放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石。
讲座现场
讲座通过剖析体育赛事媒体权利这一高价值、高复杂度的领域,揭示了其背后与泛娱乐产业共享的版权开发逻辑:确权是基础,精细拆分是关键,合同约定是保障,多渠道变现是目标。体育领域的经验和教训为更广阔的文娱产业版权运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降维应用的空间。清晰的版权归属和灵活的授权策略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